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吃”的重要性。如何讓昏迷患者“吃”得更好一些,一直是醫務工作者們特別在意的一個話題。大多數昏迷患者通過腸內營養維持機體所需能量,腸內營養是經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
腸內營養的途徑
口服和經導管輸入兩種
其中經導管輸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鼻空腸管和胃空腸造瘺管。腸梗阻、腸道缺血的患者不能使用腸內營養,以防腸管過度擴張,腸道血運惡化、壞死造成腸穿孔增加腹腔壓力,增加返流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呼吸循環功能進一步惡化。

重癥昏迷患者
早期腸內營養實施時機選擇非常重要,一般進入ICU24~48小時內血液動力穩定,只要沒有腸內營養禁忌癥就可給腸內營養,在2-3天內達到目標劑量。
如存在休克或使用大劑量升壓藥等急性復蘇早期階段暫緩。如果腸內營養不能達到要求,可行腸外營養,患者在經歷大手術,休克等應激后,機體的消化吸收、合成代謝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所需時間與應激程度相關。不要急著達到目標量,因為過快反而造成患者腸胃負擔,于預后無益,甚至有害。
當應激過后,機體的合成代謝增強,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增加時應及時增加,以滿足機體需求。腸內營養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輸注方式正好符合人體對營養的需求。
營養需要量
根據患者身體情況、病變程度、營養狀況、實際體重以及標準體重等因素綜合計算。肥胖體重=0.5X(實際體重-理想體重)+理想體重;早期20-25kcal/(kg.d),病情穩定后30-35kcal/(kg.d)。熱量來源——脂肪、糖和蛋白營養底物:脂肪(產熱9.3kcal/g)、糖(產熱4kcal/g)、蛋白質(產熱4kcal/g)、非蛋白熱卡(糖和脂肪)雙能源系統糖脂比例=3:2或1:1、蛋白質1-3g/(kg.d)、脂肪1-1.5 g/(kg.d)、葡萄糖大于100g但小于250g/d、非蛋白熱卡:氮=100 ~250:1。
腸內營養喂養
四度五沖洗原則:包括濃度不能過高、滲透壓濃度不能過快(100-120mL/h)、溫度不能過低(≥37℃),逐漸增加速度、濃度和量、床頭高度大于30°。喂養前后、喂藥前后定時沖洗進行腸內營養時,遵循濃度由高到低、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則。
在配制、使用腸內營養的過程中,注意無菌操作,做到現配現用,使用含纖維素的腸內營養劑以降低腹瀉發生,使用含益生菌的腸內營養制劑,腸內營養輸液過程中使用持續加溫器保持營養液的恒定溫度,腸內營養時,采用經專業營養泵持續滴入的方式進行腸內營養時,避免使用引起腹瀉的藥物如甘露醇、氨茶堿等,腹瀉發生時,及時查找腹瀉原因、及早治療,并加強皮膚護理,發生腹脹便秘時可用胃動力藥、肥皂水灌腸、生大黃5g口服增加液體輸入。
出院后恢復期
當昏迷患者出院后進入恢復期可保留胃管,3勺奶粉加2勺嬰兒米粉加溫水調成200ML每2小時從胃管注入,根據情況還可注入肉餅湯、蛋花等營養物質,抽吸胃潴留時應暫停注入,找專業人員指導。經以上處理昏迷患者“吃”的問題基本能得到解決,并且可以“吃得很好”,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