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我頭好暈,透不過氣,可以不戴口罩嗎?
患者
護士
“來,快躺下,有人暈針了”。護士徐慧立即上前把患者口罩脫下,只見他臉色蒼白,額頭冒汗。
注:
這是發生在狂犬病暴露處置門診的一幕,類似現象屢見不鮮。就是我們常見的“暈針反應”。暈針,是一件常見的事。工作中見過不少暈針患者,有些看起來五大三粗的男子見到針也會很緊張。
什么是暈血、暈針?
全身不適
暈血、暈針,即患者對出血、接受穿刺注射或受到損傷感到極度恐懼,出現全身不適癥狀,嚴重者甚至發生暈厥。
暈血、暈針的原因有哪些?
患者過度緊張
心理因素
暈血、暈針的主要原因為患者過度恐懼與緊張造成的。由于心理恐懼、情緒緊張,使迷走神經興奮及亢進,內臟器官血管擴張,引起心率緩慢、心肌收縮無力,致使大腦供血不足,導致血管性暈厥。
機體狀態
一般情況下靜脈采血都是在上午空腹的情況下進行,在陌生的環境中經過排隊、掛號后,患者或體檢者大多已經饑餓、體力不支、血糖下降,這樣就使得機體處于應急狀態,引起短暫的血管擴張,外周阻力降低,腦血流量減少,出現頭暈、眼前發黑、全身冷汗等暈血、暈針的現象。
身體機能下降
年齡
相對于老年患者,中青年患者更易發生暈血、暈針。中青年群體的心理反應性較敏感,對疼痛的感覺也更加敏銳,從而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導致痛閾降低。采血時的疼痛刺激丘腦下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起暈厥。
中青年比老年人更敏感
體位因素
靜脈采血患者一般為坐位,使下肢肌肉及靜脈張力低,血液蓄積于下肢,回心血量減少,導致心輸出量減少,收縮壓下降,影響腦部供血,引起腦組織缺氧,發生暈血、暈針。
腦部供血不足
外部環境嘈雜紛亂
環境因素
醫院環境嘈雜擁擠,人員多、室內空氣流動差,及在氣壓較低的悶熱季節或狹小擁擠的空間,更容易發生暈血、暈針。
暈針暈血不丟臉,因為真的會暈倒
01
暈針、暈血的表現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心悸、氣短、四肢厥冷無力、血壓下降、脈象沉細,甚至意識喪失。一般暈針、暈血發生前,身體都會有所暗示,比如:頭暈眼花、心慌惡心、四肢無力、出虛汗等……
真正發生的時候,基本會瞬間昏倒,短時間內出現不省人事、臉色蒼白、四肢冰涼、血壓降低、心率減慢、脈搏細弱等情況,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抽搐;但情況較輕的人只會感覺心慌、出虛汗等。
一般情況下,暈針或暈血會持續 3~5 分鐘,隨后人就開始慢慢恢復意識,胳膊腿兒開始變暖,臉色也變得紅潤,心率、血壓恢復正常,只是仍會感覺全身沒勁兒。
02
如何預防?
自 / 身 / 準 / 備
1、如果條件允許,不要在自己饑餓、疲累、緊張的時候進行相關治療;
2、接受治療前,主動告訴醫護人員,自己是否有暈針、暈血的歷史,是否有直立型低血壓史或神經官能癥;
3、在治療過程中,分散注意力,多和護士或陪同的人聊天,盡量放松,有先兆的時候可以通過深呼吸來調節;
4、打針或抽血之前,可以選擇半躺或直接躺下,這樣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放松,也可以在發生暈針或暈血時及時躺下;
5、打完針或抽完血以后不要立馬起身,以免暈倒摔傷,靜坐或躺著休息一會兒,可以喝點溫開水或糖水;
6、隨身帶溫水或糖水,有先兆或者不舒服的時候就喝幾口。
護 / 士 / 準 / 備
1、分散注意力。采血前可讓對方熟悉一下周圍的環境,告知一些準備工作,讓其有一個思想準備過程。在采血及治療過程中,分散注意力,用聊天等方式使其放松,有先兆的時候可以通過深呼吸來調節。
2、提供舒適清潔的采血環境。采血室的環境應空曠安靜;多備一些休息椅;墻上張貼宣傳海報,供患者閱讀;放些輕音樂,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可以有效降低暈針發生率。
3、密切觀察患者變化。可從面部表情及動作觀察患者是否緊張,如果發現有暈針的可能,立即采取適當的措施。對高危人群,采血前應詢問有無暈針史,如有,可采取臥位采血。
4、提高穿刺水平。嫻熟的穿刺技術可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有效地降低暈針發生率。采血動作應規范,采用無痛技術,并根據個體血管的特點,選擇合適血管,使用不同穿刺方法、穿刺角度,盡可能做到一針見血。
暈血暈針的處理辦法
一般發生暈針或暈血都是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所以意外發生時,基本會有醫護人員幫忙處理,不必太擔心。
1、立即停止治療;
2、到空氣流通的地方躺下并抬高腿,且要高于心臟水平,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直接吸氧;
3、適當保暖;喝點兒溫水,進食含糖高的食物或飲料。
4、必要時給予藥物搶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