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69年前
1950年,我們叫“結防所”,只有20余名工作人員承擔著解放初期結核病的防疫重任,手術室還沒有誕生。1955年伴隨著“結核病院”的成立由20余增加到200人,病床150張,第一間手術室產生了。這一間手術室歷經50、60、70、80年代,40多年的滄桑變幻,一代代胸外科手術者的努力堅守,盡管一臺手術從日出做到日落才能完成,但為了患者的健康,為了全省的結防衛生事業,他們絕不輕言放棄,成功地開展了全肺切除術、肺葉切除術、胸廓改良成型術等。
這些古老的設備見證了胸科醫院手術室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變遷;它們歷經了前輩幾代手術者團隊“血與汗”的洗禮;它們為無數的手術患者保駕護航、默默地堅守著,直至今日它們才光榮退出!每當看到它們,我就想到我們的前輩、上一代的手術者們,他們為醫院所開創的手術先河、所為之奮斗的一生,我們不會忘記。
時光機走到1992年
我們成了“肺科醫院”,1993年手術室搬遷至南昌市疊山路346號,位于5樓,占用了1/2空間,有兩間手術間。此時肺外手術量有所增長,但當時技術水平不高,手術方法比較老舊,一臺手術仍然要做5-6小時,手術切口長達20-25cm。為提高技術水平,發展胸外科技術,醫院連續派人員到上海、北京等地醫院進修學習微創技術,為科室的業務技術發展、患者的快速康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1998年5月從上海肺科醫院進修回來的胸外科主任付洪帆成功開展了第一臺胸腔鏡手術——小切口下的肺大皰切除術,切口為10-15cm,開創了醫院微創手術的先河,為氣胸患者帶去了福音,節約費用、縮短了住院時間,得到患者的好評。
2004年我院由肺科醫院發展成為胸科醫院,醫院成立了心臟外科。為適應這歷史性的轉變,手術室迎來嚴峻的考驗:兩間手術間完全不符合做心臟手術的要求,沒有層流,硬件設施也不完善 。為了心外科發展,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人員的進修學習、硬件的改造、環境衛生的改善、器械設備的學習等一系列的進步,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2005-2006兩年的時間里共做心臟手術20余臺,無一例術后感染。2006年6月因工作需要我有幸加入到手術室團隊,親身經歷了心臟手術時緊急搶救、見證了心臟手術的復雜兇險和一生都難以忘卻的記憶,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并逐步成長起來。
今天的手術室
2008年手術室搬遷九樓,手術間從原來的2間增加到5間,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雖然與現代手術室標準有差距,但在我們團隊無私付出、嚴謹認真管理下,十一年來手術室從未出現任何的差錯糾紛。隨著手術量的增加、手術質量的提高、手術種類的多樣性,團隊的建設更加規范化、標準化。
2011年8月第一臺高清電視胸腔鏡的使用標志著微創手術時代開始,在陳中書副院長的帶領下外科醫生的積極性高漲,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密切配合,建成了一支技術力量強大的團隊。為了不斷提高微創技術,這支團隊不分白天黑夜地探索著、實踐著,在大家的努力下,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年手術量從原來的50臺到現在的1000臺。能開展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從原來僅做肺部和胸壁手術擴展到乳腺、頸部、脊椎、心包、肺、肺泡灌洗、腦室引流等手術;手術種類從原來的開胸手術擴展為90%以上腔鏡下袖式切除、段切、全肺切、腔鏡下膿胸切除;微波、光動力治療、微小結節定位等,手術切口也從原來的大切口20-30cm到現在的單孔徑2-3cm;手術時間大大縮短,從原來的7-10小時縮短至2-3小時,并成功開展了胸部微創、無管技術,肺葉切除后無插管、無各種引流管,患者蘇醒后能自行走出手術室,這是胸科手術的又一里程碑。
隨著技術的進步,手術室的管理也經歷了由傳統模式→現代管理理念的轉變,以“安全、質量、人性化”為核心的護理模式在整個圍手術期體現,熟練掌握手術器械使用及手術流程的管理,嚴格落實術中、術后無菌技術及消毒隔離制度,儀器設備的使用保養也是護理工作的一部分。全環節控制、全流程管理、全員配合讓每臺手術都在安全中進行。
手術室的明天
手術室的明天是手術間的數字化、信息化、多功能雜交手術間、機器人手術......這是我們夢想,也是醫院的夢想!
“醫路”走來有艱辛、有困難,更有執著和收獲,為病患解除病痛,給他們以心靈的慰藉,是我們的永恒追求。讓我們銘記醫院發展史,不忘“救死扶傷”的初心,牢記“為人民健康服務”使命,為明天的夢想奮進拼搏!